记者走基层|拆袋就出菇,农民育菌真省事
记者走基层|拆袋就出菇,农民育菌真省事
记者走基层|拆袋就出菇,农民育菌真省事6月19日,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民马(mǎ)秀英家的(de)菌棒出菇了。“菌棒刚进棚(jìnpéng)三两天,可以说拆袋就长。”马秀英说,往年这时候,进棚的菌棒还处在养棒阶段,得足足两个月后才能出菇。
6月(yuè)20日,位于阜平县的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智速(zhìsù)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对即将出厂的菌棒进行(jìnxíng)检查。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
今年,马秀英用(yòng)的菌棒,出厂前已完成了养棒,“省事省时(shěngshí)还没风险”。
马秀英说的厂,是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食用菌智速繁育(fányù)中心(以下简称“繁育中心”),位于阜平县城。
6月(yuè)19日,记者(jìzhě)来到繁育中心时,一楼的出库车间一片繁忙。叉车来来回回,将培育好的菌棒一架架装上货车,送至各村的大棚。
“今年2月投产(tóuchǎn)的繁育中心,引入了智能化生产(shēngchǎn)流程,将装袋、接种等许多环节都改为机械化、智能化。”繁育中心生产主管刘金矿说,所需(xū)工人从过去200多人减少到90多人,生产效率却从每天出厂10万棒提高到14万棒。
马秀英说的养棒环节,是繁育中心新增设的生产流程。以往,菌棒在完成菌种接种后,在培养室培养一个月就出库,二培养、三培养阶段都在农民的种植(zhòngzhí)大棚进行。“现在整个培养阶段都在培养室,相当于把(bǎ)养棒风险(fēngxiǎn)留在我们这儿,农户(nónghù)拿到菌棒拆袋就出菇。”刘金矿说。
在繁育中心(zhōngxīn)三培养室,记者看到6米高的培养架上,摆满(bǎimǎn)了密密麻麻的菌棒(jūnbàng)。白色菌丝爬满了菌棒表面,这意味着香菇的生命力已开始展现。
和室(shì)外的闷热比(bǐ),配有照明设施的培养室一片清凉。刘金矿带记者走到培养室门外的控制面板(kòngzhìmiànbǎn)前介绍(jièshào):“以前,培养室都是由人工定时测温湿度后再进行调节,现在都靠它(tā)。”控制面板上能实时显示室温、料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工人根据需求设定好参数,设备就会自行运转。
农户种植(zhòngzhí)的大棚,单个(gè)棚可放置1.5万至2.2万棒。繁育中心的一个培养室(shì)可放置10万至30万棒,65个培养室可存放1000万棒。
阜平县天生桥镇龙王庙村村民袁立洪,今年也用了(le)繁育中心的免养棒菌棒。“现在省出来的这俩月,能多种一季菇(gū)。”袁立洪说,农户都是租用的标准化(biāozhǔnhuà)食用菌种植大棚,在年租金不变的情况下(xià),多出一季菇就是增收。
袁立洪(yuánlìhóng)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棒的两个月,大棚一天一个温度,农户就得随时去(qù)测温调节,自家忙不过来还得雇人干。搭工耗时不说,任何一个环节没处理好,都会影响菌棒生长,进而(jìnér)影响收益,而进棚就出菇的免养棒菌棒可谓“加量不加价(jiājià)”。
繁育中心上马智能化生产流程,正在推动当地的食用菌种植从一年一季向两年三季甚至一年两季转变。“去年公司出厂菌棒4000万棒(wànbàng),占阜平县食用菌种植量的近四分之三。”刘金矿说(shuō),繁育中心提高了产量,但前来咨询(zīxún)食用菌种植的农户也(yě)越来越多,“我们(wǒmen)还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供不应求的问题”。(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liǎojiě)河北最新新闻。
6月19日,阜平县龙泉关镇顾家台村村民马(mǎ)秀英家的(de)菌棒出菇了。“菌棒刚进棚(jìnpéng)三两天,可以说拆袋就长。”马秀英说,往年这时候,进棚的菌棒还处在养棒阶段,得足足两个月后才能出菇。
6月(yuè)20日,位于阜平县的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食用菌智速(zhìsù)繁育中心,工作人员对即将出厂的菌棒进行(jìnxíng)检查。河北日报记者 田明摄
今年,马秀英用(yòng)的菌棒,出厂前已完成了养棒,“省事省时(shěngshí)还没风险”。
马秀英说的厂,是河北国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yǒuxiàngōngsī)食用菌智速繁育(fányù)中心(以下简称“繁育中心”),位于阜平县城。
6月(yuè)19日,记者(jìzhě)来到繁育中心时,一楼的出库车间一片繁忙。叉车来来回回,将培育好的菌棒一架架装上货车,送至各村的大棚。
“今年2月投产(tóuchǎn)的繁育中心,引入了智能化生产(shēngchǎn)流程,将装袋、接种等许多环节都改为机械化、智能化。”繁育中心生产主管刘金矿说,所需(xū)工人从过去200多人减少到90多人,生产效率却从每天出厂10万棒提高到14万棒。
马秀英说的养棒环节,是繁育中心新增设的生产流程。以往,菌棒在完成菌种接种后,在培养室培养一个月就出库,二培养、三培养阶段都在农民的种植(zhòngzhí)大棚进行。“现在整个培养阶段都在培养室,相当于把(bǎ)养棒风险(fēngxiǎn)留在我们这儿,农户(nónghù)拿到菌棒拆袋就出菇。”刘金矿说。
在繁育中心(zhōngxīn)三培养室,记者看到6米高的培养架上,摆满(bǎimǎn)了密密麻麻的菌棒(jūnbàng)。白色菌丝爬满了菌棒表面,这意味着香菇的生命力已开始展现。
和室(shì)外的闷热比(bǐ),配有照明设施的培养室一片清凉。刘金矿带记者走到培养室门外的控制面板(kòngzhìmiànbǎn)前介绍(jièshào):“以前,培养室都是由人工定时测温湿度后再进行调节,现在都靠它(tā)。”控制面板上能实时显示室温、料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工人根据需求设定好参数,设备就会自行运转。
农户种植(zhòngzhí)的大棚,单个(gè)棚可放置1.5万至2.2万棒。繁育中心的一个培养室(shì)可放置10万至30万棒,65个培养室可存放1000万棒。
阜平县天生桥镇龙王庙村村民袁立洪,今年也用了(le)繁育中心的免养棒菌棒。“现在省出来的这俩月,能多种一季菇(gū)。”袁立洪说,农户都是租用的标准化(biāozhǔnhuà)食用菌种植大棚,在年租金不变的情况下(xià),多出一季菇就是增收。
袁立洪(yuánlìhóng)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养棒的两个月,大棚一天一个温度,农户就得随时去(qù)测温调节,自家忙不过来还得雇人干。搭工耗时不说,任何一个环节没处理好,都会影响菌棒生长,进而(jìnér)影响收益,而进棚就出菇的免养棒菌棒可谓“加量不加价(jiājià)”。
繁育中心上马智能化生产流程,正在推动当地的食用菌种植从一年一季向两年三季甚至一年两季转变。“去年公司出厂菌棒4000万棒(wànbàng),占阜平县食用菌种植量的近四分之三。”刘金矿说(shuō),繁育中心提高了产量,但前来咨询(zīxún)食用菌种植的农户也(yě)越来越多,“我们(wǒmen)还将通过提高生产效率,缓解供不应求的问题”。(河北日报记者 白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liǎojiě)河北最新新闻。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